产品分类
Product Category在中医的悠久历史中,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法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。其中,嗅诊通过辨别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来辅助诊断,有着数千年的应用历史。然而,由于气体的不稳定性与易挥发性,嗅诊在客观化和数字化的研究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,发展相对缓慢。近年来,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,仿生嗅觉技术为中医嗅诊的数字化带来了新的契机,为深入探究这一现象,科研人员引入了 AIRSENSE 电子鼻技术,试图解锁中医嗅诊背后的气味密码。
01AIRSENSE 电子鼻技术原理
AIRSENSE 电子鼻采用了先进的 MOS 传感器阵列技术 。以其经典的 PEN3 型电子鼻为例,它配备了 10 个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传感器,这些传感器如同人类嗅觉系统中的不同嗅觉受体,各自对特定种类或范围的气体具有敏感性 。当气体分子接触到传感器表面时,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,导致传感器的电学性能(如电阻、电容等)发生变化 。传感器将这种变化转化为电信号输出,不同气体引发的不同传感器响应模式,就构成了该气体特别的 “气味指纹" 。通过模式识别算法和数学分析方法,电子鼻能够对这些 “气味指纹" 进行解析和比对,从而实现对气体的定性判断和定量预测 。
02中医嗅诊数字化实验
1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
选取 107 名慢性肺炎患者(男 67 例,女 40 例,30-75 岁)和 88 名健康志愿者(男 50 例,女 38 例,30-55 岁),使用 PEN3 电子鼻进行口腔气味检测。
实验严格规范采集流程:
采集时间限定于上午 8:00-12:00,确保生理状态一致性;
受试者需提前 1 小时禁食禁饮,并用纯净水漱口,排除外界干扰;
通过消毒气体存储袋收集 1000mL 呼气样本,常温保存后转移至实验室检测。
检测环境控制在温度 25℃、湿度 < 85% 的条件下,每次采样 120 秒,传感器冲洗 180 秒,每份样本连续采集 12 次,最终获得 2340 个数据文件,构建起包含 120s×10 传感器维度的气味数据库。
2气味响应曲线
气味样品经PEN3电子鼻检测后,得到响应曲线见图1。图1显示,传感器W5S(S2)反应灵敏,病患者1号和病患者2号的S2响应值为18.5~21.9;健康者1号和健康者2号的S2响应值为13.7~15.8。
3智能分析系统构建
研究团队基于 Python 技术框架,结合 BP 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嗅诊分析系统:
数据预处理:利用 Pandas 库将二维数组形式的传感器数据转换为统一格式,标记患病状态(1 = 患病,0 = 健康);
神经网络设计:采用四层结构(输入层、两层隐藏层、输出层),通过对比 Relu、Sigmoid、Tanh 等激活函数与 Binary_crossentropy、Mse 等损失函数的组合效果,确定模型参数;
系统实现:结合 PyQT5 与 QT Designer 技术,开发出具备数据导入、指纹图谱查看及智能预测功能的可视化界面,实现从气味数据到诊断结果的一键式分析。
4实验结果
嗅诊分析系统训练:通过对比不同激活函数(Relu、Sigmoid、Tanh)和损失函数(Binary_crossentropy、Mse)的组合,发现以 relu 为激活函数、binary_crossentropy 为损失函数、adam 为优化器的 BP 神经网络模型表现最佳。
系统测试:使用 30% 的测试集(342 个数据文件)进行测试,预测准确率达 99.1%,其中 90 个健康者数据和 249 个患者数据预测正确。
03结论
该研究基于仿生嗅觉技术,利用AIRSENSE电子鼻和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的嗅诊分析系统,为中医嗅诊的数字化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,为中医四诊的客观化、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向。
电话
微信扫一扫